百山环抱,千溪入流的青海湖,因为没有出水口,经百万年的沉淀,成就了中国最大最美的高原咸水湖。大美青海因为有它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姊妹湖以及大山秀水而享誉海内外,因为环湖牧草肥美,千百年来蒙藏两个游牧民族冬牧环湖夏牧山,在这块圣洁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牧民随着季节的变化伴着牛羊不停的在迁徙,家是驮在牛背上而移动的着,在往复的搬迁中牧民不会选同一块草地去支搭帐篷,没有墓穴没有固定建筑,除了鼠兔的洞穴整个草原像皮肤一样完整,这里的游牧民族和自然和谐共处了不知道几个轮回。
1、洄游湟鱼增长34倍青海生态保护创下奇迹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水体。由于水温低、贫营养化,能在如此水环境中生存的鱼类只有5种,湟鱼是其中最主要的物种,在当地有“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的说法。湟鱼学名裸鲤,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5月底到8月中旬,它们都要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其中,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是三条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
在洄游途中,湟鱼要经历拦河坝阻隔、小支流搁浅、鸟类捕食等重重困难,可谓“九死一生”。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湟鱼洄游造成干扰,刚察县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将沙柳河2米多高的拦河坝换成1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到20厘米。为防止湟鱼被急流冲下,台阶上还修建凹槽。2016年,该县又投资850万元在泉吉河修建21级台阶组成的洄游通道,由台湾设计师设计。
2、从哪些角度保护湟鱼生存环境方面青海湖流域草场的超载放牧、大面积开垦耕地、引水灌溉、拦河筑坝等人类活动;以及全球变暖,降水减少、干旱;一是造成青海湖补给水源减少、水位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二是因河流水量减少,因河道水浅,适合湟鱼产卵的场地减小;三是许多河流干涸,或拦河筑坝等活动,使湟鱼洄游产卵河道减少、缩短。
3、湟鱼的危机与保护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1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湟鱼已被纳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是明令禁止捕捞的鱼类。按照中国渔业法的规定,海洋及跨省区流域的禁、休渔办法,由农业部制定。因各地水域、季节等的不同,像青海湖这样的内陆水域的相关规定由地方负责制定。
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但湖没“封”住,湟鱼在遭殃。如村民所言,“非法律规定不明,而是有法不执行,”有关专家称,青海湖湟鱼的危机,即青海湖本身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等因素,无不威胁着青海湖湟鱼的安全。